他把紫砂壶烧到了1305℃,谁信?!

图片 壶盖止口处与壶口的交接严丝合缝,但他眯起眼睛轻轻一扫,便知道线条之间尚有“漏气”。为了这把合菊壶的壶盖,线梗、牙子、尖刀轮流出场,清理线脚,勒光壶口,篦去局部的小丝隙。他双手白皙,持续几十年的手工劳作让中指和食指指关节弯曲变形,但力量和灵巧始终不变。手指苍劲,发力精准,但落下时,其力却纤瘦而微弱,生怕扰了那些砂粒的清梦。在他一次又一次、反反复复的打磨、雕琢中,壶盖的气象已不同于刚才,像吸饱了水的海绵,像睡足觉的花朵,每粒砂全都饱满而生动地舒展开来,每粒气孔也都在隐秘之处眉开眼笑。我坐在那...


图片

    壶盖止口处与壶口的交接严丝合缝,但他眯起眼睛轻轻一扫,便知道线条之间尚有“漏气”。为了这把合菊壶的壶盖,线梗、牙子、尖刀轮流出场,清理线脚,勒光壶口,篦去局部的小丝隙。他双手白皙,持续几十年的手工劳作让中指和食指指关节弯曲变形,但力量和灵巧始终不变。手指苍劲,发力精准,但落下时,其力却纤瘦而微弱,生怕扰了那些砂粒的清梦。在他一次又一次、反反复复的打磨、雕琢中,壶盖的气象已不同于刚才,像吸饱了水的海绵,像睡足觉的花朵,每粒砂全都饱满而生动地舒展开来,每粒气孔也都在隐秘之处眉开眼笑。我坐在那看老蒯做壶,一看就是半天。他每隔半个小时,就掏出手机看看,手机上连接了电窑的温控表,随时监测到窑内的情况。这就是蒯良荣的日常生活。反复制坯,不停琢磨,总在创作。蒯良荣做紫砂壶超过50年,许多人充满敬意地称他为“窑火的魔术师”,对蒯氏壶喜爱到无以复加,一致认为蒯氏的壶艺独树一帜,堪称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。山西一位同行对蒯良荣在制壶工艺上的追求给予了四个字的评价:前无古人。一位熟悉蒯良荣的朋友对我说:目前在国内,老蒯是第一,也是唯一。蒯良荣为人朴素,性格安静,做事有韧劲。但他也是孤独的,没有加入任何紫砂门派,没有拜名师,没有收高徒,在紫砂这条路上独来独往,他摸索烧制出的高温壶一直受到质疑,从不主动解释。争议的焦点就是,他将紫砂壶烧到了1305℃,同行们坚决否定这个温度,说:“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数字。”而蒯良荣的客户们不在意这个,他们买的是一份自己的喜欢。为了喜欢去买单,心甘情愿。第一次拜访蒯良荣是在一个雨天。工作室隐在小区深处的一楼,通往工作室的小径两侧,开满细碎的花朵,安安静静、和和气气,像任意一条归家的路,令人自在。门一推开,热气扑面,电炉丝与砂石在高温烧烤之下交织出一股工业的味道。这是一间干净、现代、小规模的电窑车间。转身迎来的蒯良荣,扬着笑脸,眼睛明亮清澈。我开门见山,“怎么能证明您的壶好呢?”他说:“这个很简单,有人问过这个问题,我都是叫他们取两把壶来,一把是我的高温壶,一把是别人的壶,泡两壶同样的茶,实验证明,我的高温壶泡茶更香。别人的壶泡上茶水,往那摆放一个星期后,揭开盖子一看,茶叶闷得变质、发白,甚至散发出霉味。我的高温壶泡上同样的茶,放一星期甚至时间再长一点,哪怕两个星期,茶叶丝毫没有任何变质变味的迹象。两泡茶并排摆一块,空气中的干湿度都一样,茶壶究竟好不好,茶叶水见高低嘛。这个做不了假的。”茶叶泡放一周,壶内的茶叶不变白,不长毛,不霉变,可见紫砂壶的透气性很好,没有因为烧高温而影响紫砂双气孔的特性。“许多人并不认为您能将紫砂烧到1305℃,您怎么看呢?”胸襟坦荡者,都是柔软地迎向质疑,哪怕刀光,哪怕剑影。他坦然,“质疑一直都有的”。有人拿了我的壶去给当地的一位大师看,大师出言即是否定,说这哪是窑变,这是有问题的壶。”蒯良荣跟来人说:“既然是大师,应当水平比我高,那请他也拿一把像我这样的壶出来看看呢?”自然是拿不出来的。说着,老蒯从墙角拖出一只竹筐给我看,罩在筐上灰尘扑扑的布一掀开,里面是一堆壶,七歪八扭。老蒯说,“做实验烧坏的”。拿起一把仿鼓壶,指着壶身上凸起的小包包说,“温度高了,爆浆”。再拎起一把井栏壶,“把手歪了,吃不住高温” 。这些壶只是老蒯烧坏的无数把壶当中的一小部分。曾经有一年多的时间,他连一把没毛病的壶都拿不出来,烧一把坏一把。那段时间像着了魔一样,每天一下班,就坐在泥凳前,一坐就是通宵。有一次,一窑60把壶全烧爆掉了。那种疼,伤心动肺。窑上的人也看不下去了,劝他,你做的壶那么好看,人家都比不上你的,不要搞新花样了,浪费了工夫不算,还影响了挣钱。

图片

但是他偏不,他说:“我要走自己的路。”有业内的明白人说,你要走自己的路,没有问题,路反正就在那儿,谁走都一样,没有人反对你走出一条新路来,但你起码得写论文,你得要有篇论文来说清自己烧高温壶的过程。初听,有道理。但是,写论文,这种要求对一位做了50年壶的70岁的艺人来说,不是不讲道理,而是不起作用。一把接一把烧坏的壶,就是他写在探索之路上的论文,无言无字无语,但有力。从手上出来的东西,都通往内心,“心里没数的话就不敢烧这么高的温度,烧爆、烧塌、烧炸裂开的事,我都经历过”。烧高温壶的摸索过程很长,其间的艰辛一言难尽。尽管一路有许多曲折,但一旦实验成功,蒯良荣的心境却是淡然到不起半点波澜,不是奇迹,也不是意外,不是偶然,更不是笑话,一次次理性实验必然带来这样的成果。“这是必然烧得出来的温度,也必然会形成这样的效果,我说得清高温窑烧的原理。”蒯良荣说。但没人听他说。他说得清,但没人想听他说,他也就更加不愿意说了。说了谁懂?说了谁信?壶放在眼前,肉眼可见的现实都不信,又怎能听得懂他所说的过程呢?所以,他不说。我请教他,“别人的一把壶通常要烧到2次,了不得3天时间就烧成完工。您的壶烧几次呢?”“我的壶会进窑烧6次,这是起码的,有些还不止。前前后后得持续2个月左右的时间,才可将一把壶烧成。”“第一次进窑时,您设定的是多少度?”“就以这把小西施为例吧,第一次进窑时设的温度是1170℃。达到这个温度后,关掉炉子,让壶冷却。之后取出来,进行第一次整口。整口结束,再进窑烧第二遍,这回温度升到1190℃,在窑中烧足8.5个小时后,得花两天的时间冷却,待窑温降到100℃以下才可开窑,开早了容易爆。再次开窑后,对壶进行第二次整口。然后再进窑烧,这回炉温升到1200℃。”老蒯将每次窑烧的温度上升的比例精确到秒。最终,稳定在每分钟升高2℃。“我改良了电炉,炉子是我设计的,图纸也是我画的,然后联系厂家定制的。”

图片

“怎么看待别人对您做高温壶的质疑?”“手艺人只能管自己的手,管不了别人的嘴。如果太在意外界的言论、太在意物质的东西,那我肯定容易害怕,也容易满足,就没有创新的动力了。我只管去做我的事,听不见那些东南西北风,要刮什么风就去刮吧,别人有时间说,但我没时间去生气。”“担心过失败吗?”老蒯沉吟了一下,“我不是不怕失败,怕的,一次次出窑后的失望,心里也难过的。但我对自己做的事一直有信心,我相信能烧出高温壶。”“您可以开个发布会,或者专家论证会,向外界公布一下你窑烧的过程,这样会平复一下争议的吧?”说完,我觉得这个建议好笑。蒯良荣召集人来开发布会,宣布自己的实验结果,逻辑上说不通,应当由行业内的权威来召集论证会,行与不行,放在桌面上说,一点就透、一捅就明的事,何乐而不为呢?蒯良荣笑笑,不置可否。不知他是否有顾虑,有顾虑也能理解。花费了大量心血做研发,别人模仿起来却毫不费劲,甚至要比他还能更快捷地在市场上赢得商机。那时的紫砂行情非常好,有些人卖几把壶就能在市里买套商品房。所以许多人恨不得今天做的壶明天就能变成钱。而蒯良荣倒好,不但不挣钱,还在倒贴泥料做坯、花钱去窑烧,窑门一开,常常是一窑的残次品。洪华平是老蒯的妻子,做壶的年头与老蒯差不多长,她打趣老蒯,“人家做壶的都发达了,你手艺好,但做一把坏一把,图个什么呢?”图什么呢?图个心安。蒯良荣说,一辈子都在做前人做过的东西,在做和别人一样的东西,自己的价值怎么体现呢?“您在紫砂泥中会添加耐火材料吗?”这也是大家对蒯良荣的质疑,正常的紫砂烧不到这个温度,如果能烧到他所说的1300℃以上,那就肯定是加了耐火材料。这是人们从经验中得出的结论。“壶里怎么可能添加耐火材料,什么都没有添加,没有任何添加剂,我上山找的石头,自己练的超高温紫砂泥。”有人见过他找矿石的情形,说比找黄金还认真。这里有个认识上的误区,不了解紫砂的人对耐火材料这四个字避之为洪水猛兽,以为紫砂一沾上耐火材料就万劫不复,就改变了紫砂双气孔的特性,就变成了陶瓷。但真相是,一把紫砂壶的完成,根本就离不开耐火材料。制作窑烧的套缸就是耐高温材料制成的,还有烧壶的窑砖、窑里的挡火板都是耐火材料,如果没有这些耐火材料,窑就会垮掉,行家称之为“缸裂”。烧窑的时候,紫砂壶接触不到明火,紫砂是放在陶瓷做的套缸里隔火烧的,不是放在窑火上直接烧成型,而是隔着套缸让火从外面渗透进来,慢慢将火倒逼进紫砂壶里。有些书上写烧紫砂时用“高火”,这种说法起码是不严谨的,符合实际的说法应当是高温。所以,蒯良荣制作的是高温窑变壶。市场上自称窑变的壶有不少,但有些窑变只是壶的表面产生色彩斑驳的光斑,内里没有任何变化。而蒯氏壶的窑变是内外一致同时产生色彩的涅槃,这种变化的产生,源自套缸外的温度慢慢倒逼过来,对紫砂壶蚀肌销骨所造成的。拿起一把壶,静静摩娑,砂土的特性决定了每一把壶都是灰扑扑的,永远不可能产生金灿灿的光芒,但窑火赋予了它星月一样的润泽,火对土挚烈的爱,一直到最后才现出了真相,让卑微迅速高贵。朋友老王是蒯良荣的远房亲戚,是陶瓷企业的老板,对耐火材料比较熟悉。他告诉我,有些陶土可以当耐火材料的骨料,一切的陶土只要烧到1135℃往上都能成为琉璃瓦,耐火材料没有外界说的那么可怕,只要耐高温的都叫耐火材料。老王说的是一个笼统的概念,老蒯的高温壶里究竟有没有耐火材料,这才是大家关心的一个问题,如果是有耐火材料,那么就不能称为紫砂壶,称为陶也行,上层釉水就是瓷器了。这是关键的环节,涉及对老蒯作品的命名,他做的究竟是紫砂还是陶或者是没有上釉水的瓷器呢?“我的窑变,不是从火工开始,而是从泥开始。”蒯良荣说。在蒯良荣的工作室里,见到一堆一堆陈腐的泥料。蒯良荣说,这些都是做高温壶的泥料,是他从山上寻来矿料自己练成的泥。所以,真正制作紫砂壶的人,不能仅仅满足于在泥凳前捏泥巴制壶坯。“摸不清泥的脾性,想要做出好壶,难呐。”老蒯说。天气晴好,骑辆自行车,车两边各挂一只农民装化肥的编织袋,踏遍当地各个山头。老蒯这就是出发寻泥去了。好东西总是藏在人迹罕至处。有一次,一脚踩空,掉进一丈多深的坑道,这是当年探矿留下的废弃宕口。三四个小时过去了,才恢复知觉。这件事蒯良荣悄没声气地谁也没告诉。他凡事不喜张扬,从来听不到他高声地说话。蒯良荣的岳丈去世得早,岳母常年身体有病,吃药看病生活用度一直都是蒯良荣在默默接济,兄弟姐妹间他从不为此多说一句,让老岳母心情舒畅活到了100岁。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境况,不叫苦、不喊累、不抱怨,在老蒯看来,是一种体面。“如果连做人都不讲究,做的壶又能好到哪里去呢?做壶先做人,人做不好,壶也难得好。看人知壶,看壶知人,都是一个理儿。”老蒯笑着,淡淡地说。 为什么要自己去找泥呢?“捧着一团不知来历的泥,稀里糊涂地开始所谓创作,是做不出好壶来的。”他说。丁山、蜀山、黄龙山、青龙山、大潮山、北宕宕等等,这些山头蒯良荣都有所涉足。他相信自己的眼光,也相信大山的恩典,他信任人的创造性会赋予山石更多的可能性。偶尔发现一星半点合意的泥块便如获至宝,捧回家中分门别类贴上标签,腐熟极致后,粉碎,磨浆,反复筛滤,摔打成泥。独生女儿也是一位有经验的壶手,但蒯良荣始终不肯把自己的泥料给女儿做壶。他说,不仅是舍不得泥料,也不是有好料就能做出好壶的,对壶的理解、认知、手工造型的能力,以及做壶人的耐力和性情都要达到一定程度,才能不辜负这把好泥。古南街附近,制壶艺人云集。我问一位年轻的艺人,“知道高温壶吗?”他干脆利落地说,“知道啊,陶瓷都是高温烧成的啊。”“你知道紫砂壶能烧到1305℃吗?”“紫砂壶肯定烧不到这个温度的,在这个温度之前壶就烧垮掉了。”“如果有人烧到了这个温度,你怎么看待呢?”“当真有人烧到了这个温度?如果真烧到了,也没什么了不起,紫砂是拼高温的吗?有意义吗?紫砂通常是讲款式、泥料和做工,没有人去拼温度的,不太能理解这种高温壶有什么意义。”我先后走访了几位业内专家。一位专家说:“除了极个别的泥料,比如大红袍,绝大多数的紫砂泥料烧不到高温区间的,一般都是1150-1200℃之间,大红袍现在只是用来讲故事的,基本没真的,所以现在紫砂说什么烧到1300℃基本都是讲故事(在《解谜》里有关于大红袍泥料的内容)。”清华大学王晖教授的看法是:“以前的电窑烧不到这么高的温度,现在的科技是有可能做到的,但高温肯定影响紫砂泥的透气性,依据其泡茶的经验,透气低的不一定泡茶会差,有些对茶汤可能更有利,以上仅仅是个人经验,没有科学论证。”宜兴当地一位紫砂行业的管理者说:“温度烧这么高就不是紫砂了,再说根本不可能烧成的,壶早就烧得塌掉了,壶坯的表层都要烧破皮的,起泡泡了。”这就奇怪了,也很令人费解。夸赞蒯良荣的是客户,质疑他的是同行和专家。究竟谁说了算?蒯良荣的一位客户说:“我相信我所看到的,一把壶好不好,使用的人心里没个数么?我认定这把壶了,就会花钱买下它,我用得高兴就行。”蒯良荣十五六岁时,跟着大人们练泥,与紫砂打了近60年的交道,他技艺全面,集采砂、练泥、配泥、制坯、窑烧等技能于一身。他知道砂的脾性,了解采砂的艰难。他懂泥,“紫砂留给艺人的创作空间很大,火给紫砂能带来的变化远远不止这些。既然想走自己的路,就不能被别人的三言两语给牵绊住脚。”蒯良荣淡淡地说。“无论是重复别人,还是重复自己,都是一种偷懒。”老蒯说话总是点到为止。蒯良荣将紫砂烧到1305℃的高温,算得上是创新。但是,没有人承认。甚至质疑他是否真的能将壶烧到这个温度。

图片

蒯良荣 凌花线圆 原矿段泥 380CC

烧高温壶,还真不是蒯良荣一拍脑袋生发出的奇思妙想。他烧过窑,了解如何控制火工。他配过青瓷的釉水,了解不同配方对火焰的不同要求。有一年,蒯良荣弟弟的工厂接了一单生意,日方带来一只青瓷杯,说照样加工生产。杯子器型简单,但釉色却颇费思量,当地人没见过这种蓝中带灰、灰中带点青的色彩。当时宜兴青瓷的釉色已经非常丰富了,光是青色系列就有苏青、影青、梅子青、粉青、黛青、翠青、天青、灰青等等数十种,但就是没有见过对方提供的样品上的青色。即使到了现在,蒯良荣都无法说得清那种绿应该怎么来形容,“比钴绿带点青,可又没青那么深”。一年快过去了,厂里请来的技术员还是配不出日方所要的釉色。弟弟请蒯良荣援助。蒯良荣答应了,放下手头的事,就去厂里帮忙了。4个月后就把釉水给配了出来,试烧的杯子与样品丝毫不差。蒯良荣说:“我不是聪明人,只不过比别人更勤奋罢了,厂里的工程师每天只配3个方子出来烧,我一天配30个方子出来烧。看起来只是个数字的多与少,其实还是那句老话,老天从不辜负付出真功夫的人。”这种潜心研究的精神注定他不会循规蹈矩,也再次证明他的创新并非空穴来风。 “那么多大师、高工,都没有烧高温壶,对于他们的说法,你怎么看待呢?”蒯良荣说:“有个现象不能回避,就是现在有很多大师只会做壶坯,不懂火,不懂泥。有些大师连矿料都不懂的,都是直接去买泥回来做壶,他们只看到现成的泥,对于泥的来历、泥料的配比成分都不一定搞得清的,所以基于这种情况,还指望大师们怎么去深入研究高温壶?研究,是个很漫长的事,说不定研究下来结果还是个失败,壶就是钱,谁愿意放下钱不挣而去做研究呢?”2018年,宜兴紫砂行业协会公布国大师29名,省大师86名。2019年底,全市有职称的陶艺工作者累计达到7562人。分为工艺美术员、助理工艺美术师、工艺美术师、高级工艺美术师、正高级工艺美术师,共五个级别。正常每5年考一个等级。也就是说,一个人不停地奋斗25年,可以拿到正高职称,达到官方、主流社会认可的最高职称。获得高级工艺师后,才有资格申请省大师、国大师。1950年出生的蒯良荣,做了近50年的紫砂壶,他没有考上职称。销售商为了让蒯良荣的名字也金光闪闪,自作主张给他加了个“荣誉职称”:蒯良荣,高级工艺美术大师世界联合会会员,中外名人。一个令人啼笑皆非、令人心酸的荣誉皇冠。有位做壶近30年的艺人在电话里告诉我,她说去年她评上高级工艺师,同样的壶价格翻了一倍都不止。前年她还是工艺师,一把紫泥手工仿鼓扁壶,熟人介绍来的,8000元左右就可以出手。但去年她评上了高级工艺师,同样的壶,即使是朋友介绍来的人,也得要2万多元了,这还是个友情价,因为“按照高级工艺师这个职称级别来看,这个壶价不算高的”。蒯良荣说过两句话。一句是,他要做自己心目中的好壶。还有一句是,要做普通老百姓买得起的好壶。这两句话跟职称高低没有关系。做好壶,做老百姓买得起的好壶,凭的是良知和本事,凭的是心性和胸襟。在沉默中,他捧出一把合菱壶。我举起壶盖,从侧面滑到壶上,任意一面都能与壶体合上,纹丝不差。光给合菱壶整一次口,就花了他整整半天的时间。整口这样的活,许多制壶的人懒得动手,都是让助手和徒弟做,要不就是付5元钱,窑上有工人顺带着帮着把口给整了。但老蒯这样的活都是自己做。一把壶进窑先后烧6次,他就得整6次口,其中每次光是整壶盖就得花2个多小时,先是用大钢挫,继而用小钢挫,再用捖石刮摩,用竹针找平,一个壶盖整下来,蒯良荣用上了30多件工具。“打泥片、围身筒,都不苦,也不累。这些流程里最费心力的是整口,圆壶的口还好整一点,筋囊器的壶口更难整,加上我用的是超高温材料,烧成后壶坚硬得很,钢锉既要使劲,但用劲又要巧妙,不能挫坏了口,一旦崩了口整把壶就没用了。刚柔相济,才是好力。”洪华平在边上补充:“你看老蒯的手,这么多年来,他做壶,练泥,整口,都是用的这样一双伸不平展的手,手指头都弯曲变形了。”洪华平心疼地说:“人家是用手做壶来挣钱,他是用命在做壶来求得自己心安。”

图片

蒯良荣 供春风景 原矿段泥 1500cc “如果真想做一把好壶的话,没有一道工序是可以轻慢的。你松劲的那个地方,可能就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。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,整口这个细节也可以决定一把壶的成败。用多少心,就成多大的事。”蒯良荣的话让我想起,现在许多年轻的壶手冬天基本都不做壶了,泥块捧在手上像捧一块冰,没几个人能坚持下来。蒯良荣手上的冻疮肿得寸把高,依然坚持在做壶。“趁着还能做得动就不要停下来,往后年龄越来越大了,眼力手力都慢慢跟不上了,到那时候没有作品出来,对于一个手艺人来说,才是真的苦。” 洪华平在边上补充道。蒯良荣性格中的宁静、与世无争,化成他作品的线条挺拔,骨相清丽。人到无求品自高,他没有刻意求奇求怪,壶里注入的是他对人生的各种感悟。生活没有给过他任何奇迹,他所能拥有的便是在苦难、庸常和寂寥中的坚守。人有嘴,壶也有嘴。壶尽管不语,但再能说会道的嘴,也不敢轻视一把真正的好壶。听着他的述说,又忆起那把给我惊艳之感的小西施壶。它器形古朴,色泽古雅,气质高洁,骨相有力,风雨中立得住、站得稳,品相超群,精气神足得很,是把美器。但更重要的是,它提供了一种有别于经验的新颖和活力,传统重在守正,但忌千篇一律的老生常谈。没有突破,便难以唤起人喜爱的激情。老蒯,您会带徒弟吗?您会把烧高温壶配泥的秘方公布吗?这些问号,应当也是老蒯心中难言的忧虑。蒯良荣所有的劲都用在心里。完全沉浸在创作状态中的艺人,思绪连绵不断,从心到手之间贯穿着一股行云流水样的气,指尖上捏的不是泥巴,是自己心里的精气神。写蒯良荣的故事,有点冒险,因为高温壶一直没有得到业界的认可。但这就是蒯良荣的魅力所在,只有跳出有用和无用的逼仄的视角,才能看到烧高温壶的价值。信与不信,原是他人的判断。但这世上,确有人踏过荆棘,在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上留下了脚印,这脚印真实存在,便容不得视而不见。这就是我几次三番去寻访、去记下蒯先生故事的缘由。

图片

蒯良荣 菱花 原矿段泥 1500cc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相关资讯